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病例解析



怎么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作者:医院神经外科(黄文宏、刘暌、熊文平、李志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angiitisofcentralnervoussystem,PACNS)是一种少见的、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PACNS,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探讨多学科团队(multiple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中应用的价值。

1.病例资料

60岁男性,因左侧肢体麻木半个月入院。医院头颅MRI示右顶叶占位,未行特殊处理转入我院。既往糖尿病病史4年,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入院体格检查:GCS评分15分;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腱反射活跃、巴氏征阳性;左侧肢体浅感觉减退。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

头部MRI示右顶叶不规则混杂信号病灶,稍长T1、等低T2信号(图1A、1B),T2FLAIR示高信号水肿带(图1C);增强后右顶叶病变呈脑回样、线样强化,大小约22mm×35mm(图1D);扩散加权成像示右顶叶病变不均匀稍低信号(图1H),表观扩散系数图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图1I);波谱分析示病灶实性部分胆碱(choline,Cho)峰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峰减低,Cho/NAA比值为2.22,Cho/肌酸比值为1.51,病灶区可见乳酸峰(图1F);扩散张量成像示右顶叶病变区纤维束局部稀疏、中断(图1G)。

图1A、B.MRI平扫示右顶叶不规则混杂信号病灶,呈稍长T1、等低T2信号影;C.T2FLAIR示高信号水肿带;D.MRI增强示右顶叶病变呈脑回样、线样强化;E、F.MRS示病灶实性部分胆碱峰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峰减低,可见乳酸峰;G.DTI示右顶叶病变区纤维束局部稀疏中断;H.DWI示右顶叶病变不均匀稍低信号;I.ADC图呈不均匀稍高信号;

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抗“O”类风湿全套、抗核抗体及抗非组蛋白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及常见病原体抗体等检查均正常。腰椎穿刺术取脑脊液检测:白细胞数为11×/L,生化正常,隐球菌、抗酸杆菌及细菌阴性。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考虑右顶叶胶质瘤,在神经导航定位和黄荧光引导下行手术切除病灶。术中见病变组织位于右顶皮层下0.5cm处,呈灰褐色胶冻样,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尚清楚,血供一般。术中黄荧光染色可见病灶边缘淡染,中央区无荧光。显微镜下完整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示(图1J、1K):大部分脑组织出血,变性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局部组织细胞聚集,脑组织间可见厚壁大血管及增生的中小血管;免疫组化示(图1L~O):EMA(-),GFAP(-),Ki-67(灶状+),PR(-),SSTR2(-),Vimentin(+),ATRX(+),IDH1RH(-),Olig-2(-),P53(-),CD68(KP1)(组织细胞+),CD(组织细胞+),LCA(淋巴细胞+),NeuN(+),MPO(中性粒细胞+)。因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不吻合,术后组织神经肿瘤MDT讨论,综合分析病人资料,最终诊断为PACNS。

图1J.病理检查,镜下观察发现小血管增生,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血管壁增厚,伴玻璃样变(HE,×);K.病理检查,镜下观察发现血管壁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HE,×);L~O.免疫组化染色(×),分别为IHC标记CD68(KP1、组织细胞+)、CD(组织细胞+)、LCA(淋巴细胞+)、MPO(中性粒细胞+)

2.讨论

PACNS是一种主要局限性累及脑实质、脊髓中小血管和软脑膜微血管管壁、病因不明的罕见重度免疫炎症性病变。年,Harbitz最早报道“一种不明原因的血管炎”。年,Cravioto和Feigin将其称为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并作为独立疾病首次提出。然而,PACNS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至今尚未明确。

PACNS的发病率仅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1%,总体发病率估计为2.4/10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60岁多发,儿童偶见,无性别差异。PACNS主要累及大脑,其次是脑桥、延髓、小脑和脊髓,临床特点与颅内或脊髓的责任病灶相关。急性或隐匿起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其中头痛、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持续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或卒中最突出,有些病人可出现癫痫、脑出血、晕厥、共济失调等,病变累及脊髓时可表现为单纯的脊髓症状。

PACNS典型MRI改变可见皮层、皮层下或深部白质长T1、长T2信号,以散在脑回状强化多见,有的呈部分皮层或皮层下占位改变伴水肿,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磁共振波谱对此种类瘤样病灶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磁敏感加权成像可有微出血改变。头颅CT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常低密度信号影。本文病例表现为右顶叶单个局限的圆形病灶,因生长部位和形态都与胶质瘤相似,术前考虑胶质瘤。

PACNS的典型病理特征为原发的血管透壁性损害及血管破坏性炎性反应,组织学分型包括肉芽肿性血管炎、淋巴细胞性血管炎、坏死性血管炎和β淀粉蛋白相关性血管炎。本文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考虑PACNS,误诊为胶质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考虑淋巴细胞性血管炎。PACNS进展迅速,总体预后差,1/4~1/3的病人复发,病死率在6%~15%,多死于脑梗死。

推荐治疗方案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可根据病情危重程度适当应用激素冲击疗法。免疫抑制剂的维持治疗可防止复发。本文病例明确诊断后给予免疫调节(甲泼尼龙,1g/d,静脉滴注3d,反应良好;3d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mg/d,每10天减5mg,到20mg/d后每1个月减5mg,到10mg/d后每2个月减5mg)及对症支持治疗,用药2周后出院。随访6个月,左侧肢体麻木逐渐恢复正常。

为尽可能避免复发及进展,对于高度怀疑PACNS的病人,可行MDT讨论,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在病理结果出来前尽早进行激素干预,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和改善病人预后。MDT诊疗模式已在肿瘤诊疗中广泛应用,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单学科诊疗模式。除恶性肿瘤外,MDT诊疗模式目前也应用于良性、难治性及感染性疾病等。本文病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不符,表明单一学科不能满足该疾病诊疗的需要。

MDT诊疗模式可涵盖疾病评估和各阶段治疗间的衔接。联合各专业组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可弥补专科医生知识不足的局限性,最大程度避免误诊、误治,使诊疗更合理规范,从而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此外,MDT讨论也可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扩大知识面,使各专业组对疾病有较全面认识,以保障治疗方案的实施。目前,对PACNS的研究报道较少,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术前MDT讨论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诊、误治。另外,PACNS复发率高,也需MDT各专业组联合进行密切随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来源:黄文宏,刘暌,熊文平,李志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5(0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uac.com/xgyyy/1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