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最亮底色新华社新媒
02:46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在“双奥之城”北京,多个场馆升格为“双奥场馆”,具备冬夏项目场地双向转换能力;诞生于年的首钢,在年北京奥运会前为“还首都一片蓝天”而搬迁,如今工业遗迹因冬奥品牌而蜕变为冰雪新地标;在“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指引下,青山绿水成了冬奥延庆和张家口赛区的最大地标……“可持续性”是国际奥委会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议程》的标志性理念和任务,“绿色办奥”也位居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四个办奥理念之首。在申冬奥成功五周年之际,处于冲刺阶段的冬奥场馆和设施建设,继续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放在重要位置。新华社记者日前探访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切实感受到绿色冬奥该有的样子。旧貌变新颜位于北京西郊的首钢园,曾用来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变作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曾经的精煤车间,变作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矗立在群明湖畔的原首钢冷却塔,将见证北京冬奥会滑雪大跳台比赛的精彩……在首钢成为冬奥组委合作伙伴的签约仪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即兴脱稿讲了一段话。他说奥林匹克运动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如果有人不相信,站在这个地方环顾四周,看到的就是答案。图为年11月19日,北京冬奥举行首个国家(地区)奥委会和残奥委会开放日,两位参会代表在观景台上以首钢滑雪大跳台为背景留影。新华社发(彭子洋摄)让奥运会适应城市,而不是让城市适应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给变革中的奥林匹克提供了“中国方案”。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说,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规划、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全过程中,落实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或改造场馆和设施,高标准保护赛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是冬奥筹办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44个冬奥场馆和设施中,现有场馆和设施25个(如鸟巢、水立方等)、临时场馆和设施6个(如颁奖广场等)、利用城市既定建设项目6个(如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以上共计37个,占总量的84%,其他结合本次冬奥筹办需要而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只有7个,占总数的16%。疫情发生后,北京冬奥组委坚持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两手抓,确保所有竞赛场馆年内完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场馆同步完成。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场地结构,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而鸟巢、五棵松、首都体育馆、国家体育馆等场馆也都升格为“双奥场馆”。图为年12月8日,“水立方”变身“冰立方”迎首场冰壶比赛。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通过冬奥会,场馆影响力提升,场馆设施得到完善,能耗也有所降低,新的业态会带来新的收入。而没有新的场馆,投资大大减少。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丁建明表示,北京赛区场馆实现了冬季、夏季项目场地转换功能,竞技比赛和群众体育双轮驱动的运行模式。五棵松体育馆能在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年承担体操、蹦床、手球比赛的国家体育馆,将变身冬奥冰球馆。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已整体亮相,该场馆拥有田径场大小的亚洲最大全冰面设计,面积达1.2万平方米。这是在北京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外景(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这样的设计,可以为多种需求的群众健身活动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体育工艺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该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将冰面划分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制冰,平日可接待超过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山林映场馆在延庆赛区,记者在海拔两千多米的海陀山上看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蜿蜒回转,在山林间若隐若现。“延庆赛区是建设难度最大的一个赛区,在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的山区,从年开工建设,仅用三年时间,就建起了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和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说。虽然面临海拔高、施工条件差等难题,但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没得商量的铁律。小海陀山山脚下的张山营镇,有一片占地约亩的保护林,林木长势良好。这里是正在建设的北京冬奥森林公园的一部分。记者来到这里,见到许多树上都挂着一张印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uac.com/xgyzz/15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丽甘肃自然画卷甘肃省夏河县强化水
- 下一篇文章: 绿色中国加速前行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