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临床中使用药物有时会出现药物的外渗,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伤害,这种伤害对肿瘤患者尤甚。药物外渗如何处理?●临床常见的药物外渗原因有哪些?●药物外渗可能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害?●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有哪些?●如何预防药物外渗现象出现?丁香园站友对问题进行了回答:

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

1药物因素

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

2血管因素

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综合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

3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

4其它因素

淋巴水肿、输液量大、患者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患者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

药物一旦外渗,则通过以下机制对机体造成损害

1.药物与组织细胞DNA结合:如蒽环类渗出后嵌在DNA链,引起慢性的、严重的组织反应乃至坏死。由于存在正常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链性反应,所以愈合很慢。

2.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造成局部坏死迁延不愈。

3.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受损,组织修复困难。

临床分期

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

临床表现

症状根据药物的损害程度、方式分三类

1发疱性

严重,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药物: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抗生素类(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生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

2刺激性

中度,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组织坏死。

药物: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3非发疱性

轻度损害,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

药物: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急救原则

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马上停止静脉化疗,判断药物外渗程度、范围,根据化疗药物的种类,采取相应的处理。

急救措施

1.紧急处理

发现渗出,立即停止点滴,吸出药物。

2.局部使用解毒剂

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局封:激素+利多卡因外敷;冷敷:冰袋24小时,最长3天

药物湿敷:氢考、硫酸镁、2%-4%碳酸氢钠。

3.患处处理

抬高患肢,溃疡、坏死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24小时后,可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炎症消退后做功能锻炼。

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1氮芥

10%硫代硫酸钠4mL+无菌注射用水6mL,局部静注5-6mL,外渗部位做多处皮下注射,数小时重复。

解毒机制:加速烷基化。

2丝裂霉素

方法同上。另维生素C1mL局部静注。

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阿霉素

(1)5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

(2)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解毒机制:减少炎症。

4柔红霉素

8.4%碳酸氢钠5ml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减少炎症。

5放线菌素D

方法同丝裂霉素。

解毒机制: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6卡氮芥

8.4%碳酸氢钠5mL局部静注。

解毒机制:化学灭活。

7长春新碱、长春花碱、足叶乙甙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每隔数小时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并采用热敷。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

解毒机制:化学沉淀,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

预防措施

1.根据药物选择血管

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长期化疗的患者应该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以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最好通过静脉插管化疗。

2.提高专业技术

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分钟(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3.注入发疱剂前,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

4.合理使用药物

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

5.正确的给药方法

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用药前后可冲管、中间给药;静推时边推药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

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

6.加强患者配合

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发疱剂滴注时,减少患者的活动,化疗时如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

围绕以上问题,用户在「用药助手」APP问答区展开了讨论。现将部分用户及精彩评论摘录如下。

用户对临床常见的药物外渗原因进行回答:

yaoyufei:外渗的主要原因是静脉输液针滑脱,处理50%硫酸镁外敷,改为中心静脉输注

女匪:外渗的主要原因有:血管破裂,针穿刺出皮肤;会造成皮肤坏死;处理:局部封闭,冰敷;措施:常观察,尽量选大一些的静脉血管。

医路顺途: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用户对药物外渗对机体造成损害表达观点:

yhz:有的药物外渗会形成皮肤坏死,容易出现纠纷的

fxd:刺激性、细胞毒性药均能对组织造成损害

用户阐述常见抗癌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

yangxinliang:静滴去甲肾上腺素药液外漏,可用酚妥拉明作局部浸润注射

煮雪加油噢:首先立即用注射器尽可能回抽,然后用硫酸镁湿敷,肿瘤病人化疗可以用喜疗妥。然后观察

gctz:一般药物硫酸镁湿敷喜辽妥按摩,特殊药物比如葡萄糖酸钙会引起坏死的要局部封闭。

钟慧勇:要看是什么药物渗漏,什么的面积及具体部位,一般少量渗漏可以用硫酸镁、喜辽妥的外敷,烧伤湿润膏也行,如果面积较大出现坏死可能需要外科处理!

mulingyun:曾遇到过高深的碘比醇外渗,经地塞米松外敷后完全好了

今生无悔:化疗药外渗可以用利多卡因封闭

蓝冰汐:化疗药物外渗处理:1、停止输液,回抽药物后拔针;2、评估药物外渗局部情况;3、可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4、如外渗量少且局部皮肤完整,可使用喜疗妥外涂;5、高渗性刺激物,必要时局部封闭;6、根据药物性质使用冰敷或热敷

秋实:静脉置管移位或脱出血管,也可以是血管炎,血管通透性增高,药液外渗。如果是普通药物,可以4小时后热敷或局部敷土豆片。如果是化疗药或甘露醇,去甲肾上腺素等易至组织坏死的,应该冷敷,局部封闭。输液前应检查导管通畅情况

结草兹:原因,1、患者因素,如婴幼儿不配合,老年人静脉脆弱,2、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缩血管药物等,3、疾病因素,癌症患者,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硬化,4、技术因素5、解剖部位,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huixin: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2、输入特殊药物发生渗漏时,如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wolf_yunsi:普通药物外渗就开始24小时冷敷24小时后冷热交替敷刺激性明显的可以间断,硫酸镁湿敷其它处理是一样的

用户对如何预防药物外渗现象展开讨论:

拒绝Hold猪:化疗患者或者长期输液的患者避免使用外周血管输液,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picc或者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可以有效防止药业外渗。

无止上进:提前预防,已漏的局部封闭,或者不会引起组织坏死的热敷

关于「药物外渗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扫描下方







































昆中药产品详解
你我共同参与消除结核危害我校举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uac.com/xgyzz/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