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普遗传因素在类风湿发病中的作用



医学专家表明,类风湿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遗传因素在类风湿的发病中受到重视,尤其DR基因和类风湿的发病关系,专家介绍,现认为DR基因及其产物主要以三种方式参与RA的发病。

(一)共同位点学说

  Stastny于70年代中期发现60%-80%白种人类风湿(RA)患者携带HLA-DR4基因单倍型,而对照组为20%-25%。在美国、日本、印度、中国人RA患者的HLA-DR4的检出率亦高于对照组。目前还发现HLA-DR4至少有14种亚型,其中DW4DW15和RA相关,而DW10和DW13与RA无关。

  对DW4DW14和DW15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这些DRB1分子第三个高变区HVR3分子的第70-74位氨基酸具有共同的抗原结合特性,可与致关节炎的抗原肽结合并递呈给T细胞,导致RA发病。说明了相关基因所表达的共同氨基酸序列与RA的发病有关。这就是共同位点学说。

(二)分子模拟学说

  Albani等发现大杆菌产生的热休克蛋白dnaj的第61~65位氨基酸序列和DRB1*(DR4DW4)的第70~74位氨基酸序列相同,第66~71位氨基酸序列和DRB1*的第75~80位氨基酸序列相同。

  由此推断,大肠杆菌感染人体后,人体针对热休克蛋白的T细胞免疫反应与DR4和HVR3(第三高变区)发生反应。这些都说明了外源性微生物感染后,其某些特殊的蛋白抗原激发的免疫反应和人体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从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外源性微生物蛋白起了一种模拟作用,这就是分子模拟学说。此学说的不足之处是不能解释如此之多的EB病毒和大肠杆菌感染者中仅少数人发病。

(三)基因剂量效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破坏性疾病,滑膜炎症在组织学上类似局部的免疫反应,其中浸润的细胞以T细胞为主。T细胞的免疫识别需要T细胞受体-MHC-递呈抗原三分子复合物的形成。

  RA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并非某一单倍型决定的。病情轻,关节外病变少的RA患者一般表达一个DR4单倍型,另一单倍型则为非RA相关DRB1等位基因,而DR4纯合子,尤其是DRB1*纯合子者,几乎都并发关节外病变及血管炎。说明第二个单倍型决定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严重性。2个等位基因决定RA病情严重程度上的协同作用,称为"基因剂量效应"。









































北京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
新疆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uac.com/xgyzz/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