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您了解多少



类风湿关节炎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疾病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下类风关的基本概念,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主要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对称性的多关节炎、以周围关节损害为主,表现为慢性肿胀、疼痛、晨僵及功能障碍。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患病率占世界总人口数的0.5%~1%美国的发病率约为1%;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0.5%,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从性别分布看,女性多见,女性:男性=3:1,发病高峰年龄为20~40岁;女性高峰在40~60岁。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呢?类风关是一种原因不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研究认为类风关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遗传因素在类风关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基因对类风关的易感性和疾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是感染因素,许多病原体,如支原体和多种病毒均与类风关的发病相关,但是确切的病原学联系尚未确定。尚无数据表明存在某种导致类风关的特定病原体。研究证实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也参与了类风关的发病。

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关节疼痛和肿胀是类风关患者中最普遍的表现。关节疼痛往往呈慢性、对称性。以夜间、晨间及关节起动时明显。全身各处关节,包括肩、肘、腕关节、掌指、近指、远指关节、髋、膝、踝、跖趾关节、颞颌关节均可累及,其中双手的小关节是最常累及的部位。关节疼痛的同时往往伴有关节肿胀,尤其是腕关节、手指关节和膝关节,在近端指间关节,有时可见到类风关特有的关节周围梭型肿大。

关节晨僵是类风关的特征性表现,晨僵是指患者清晨醒后关节部位出现的发僵和发紧感,活动后这种感觉可得到明显改善。晨僵在RA中表现最为突出,可持续1小时以上,甚至整个上午。

不少类风关患者会觉得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受到限制,我们称之为活动障碍。早期关节肿胀引起的活动障碍,随着肿胀的消除,可以恢复;但是如果是关节畸形造成的活动障碍,往往难以恢复,严重的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除了关节本身的表现外,类风关还可出现一系列的关节外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是类风湿结节,类风湿结节是好发于关节的伸面、骨凸处(如肘关节伸面、枕后等)的硬性结节,无明显疼痛感,可随着病情的缓解而逐渐缩小。部分类风关患者可合并肺间质性病变,病情较轻的可没有任何不适感,仅在做肺部CT检查时方可发现,病情到了中后期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表现,必须正规治疗。有少数病人会合并类风湿血管炎,表现为肢体末端青紫、静脉显露,严重者可出现肢体坏疽。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迟钝、痛觉过敏等。

在基本了解了类风关的临床表现后大家不禁要问,如何才能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呢?那我们首先下介绍一下类风关的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指标之一。只有70%的类风湿关节炎RF阳性。其他疾病及部分健康人RF也可阳性。随着病情发展,RF的滴度可增高;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是诊断早期RA的一个可靠指标,特异性可达95%以上,国内外一些报道称,该抗体将成为诊断RA的标记抗体;抗核因子(APF):其特异性为82~99%,该抗体可以RA关节症状出现以前就可以出现,对幼儿类风关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抗角蛋白抗体(AKA):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相关,在RA发病早期和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可检出阳性,故该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良好的指标之一。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不具备诊断价值,但可以反映组织损伤和炎症的存在,在风湿性疾病中,排外其它原因,若两者升高可以提示疾病的活动。

诊断类风湿关节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考虑。仅仅关节肿痛,或仅有类风湿因子阳性,不能诊断为类风关。在这里,我们建议大家,如果您出现四肢关节,尤其是小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晨僵,持续时间大于6周,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就诊,进一步检查。

类风关最大的危害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就是骨质破坏。类风关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在疾病早期,关节腔内即可出现大量滑膜,当病变进入慢性期,滑膜变得肥厚,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这种绒毛在显微镜下呈现滑膜细胞层由正常的1~3层增生到5~10层或更多。绒毛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可破坏软骨、骨质,最终导致关节完全破坏、僵直、功能丧失。因此,得了类风关如果不积极治疗,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既然类风关有这么大的危害,那么大家一定很关心类风关的治疗,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类风关的治疗。

首先向大家介绍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有以下几种。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尼美舒利、美洛昔康、洛索洛芬、塞来昔布等,这些药物通过减少关节内引起疼痛的炎症因子的分泌而发挥止痛作用,因此它们与麻醉性镇痛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少患者认为其是单纯的止痛药,在关节痛减轻时立即停药,殊不知它们也是类风关的治疗药物;改变病情药物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氯喹和羟基氯喹,青霉胺,柳氮磺氨吡啶,硫唑嘌呤,艾拉莫德等,它们对类风关的病情进展有控制作用,即是“治本”的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患者切不可自行改变或增减药物剂量;中药提取物,如雷公藤多甙,白芍总苷,正清风痛宁等;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甲泼尼松等;传统中药对类风关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近几年,生物性缓解病情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也开始应用于治疗类风关。手术治疗也是类风关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关节发生结构性破坏的初期手术效果较好,而晚期主要用于校正畸形。其中,在滑膜炎期行滑膜切除术可以阻止病情继续活动,防止破坏关节软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关节破坏严重,影响功能的患者,关节矫形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关节外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关节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及手术的方式。

不少患者认为治疗类风关的药物有较大毒性,服药有很多顾虑,所以有必要向大家解释一下,治疗类风关的药物多少具有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血白细胞减少,甚至肝功能一过性损害、皮疹等,但是在服药的人群中实际发生的比例是很小的,且医生在用药前已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排除了药物使用的禁忌症。在用药的过程中也密切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如白细胞减少、肝酶升高,会立即调整药物,并进行升白、保肝治疗。多数患者在调整药物后指标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针对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药物,可采取同时和食物服用,服用胃粘膜保护剂等措施。

虽然类风关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是感染因素在类风关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类风关患者平时要注重保暖,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避免感冒、腹泻、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因为这些都会诱发关节炎的发作。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切忌熬夜、生活无规律、过度疲劳。坐或躺的时间过长时,偶尔变换一下体位。避免长时间握持物品。尽量使用大关节,如运用肘关节提物品。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会加重病情。在饮食上类风关患者原则上无忌口。但是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及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因为类风关的药物本身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再食用刺激性食物则可诱发或加重胃肠道损害。对于海鲜、羊肉、狗肉等中医认为的“发物”,应减少摄入。在病情缓解期,规律运动对关节有益,应当经常地、规律地将关节进行最大范围的活动,注意动作必须缓慢、轻柔,活动的量以活动后(第二天)关节不适不增加为宜。类风关患者即使在病情稳定期也应避免剧烈运动,且不适合跑步、登山等负重运动,较适合游泳,但切忌着凉。

希望在医生、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下,类风关这个疾病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权威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uac.com/xgyzz/6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