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要关注新污染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据生态环境部统计,与年相比,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64%,汽车保有量增加13%,但PM.5平均浓度下降5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7%。北京市PM.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58天下降至8天,创造了世界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奇迹。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0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9%,比01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比01年降低了9.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深入开展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完成个水源地个问题整治,有力提升涉及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近些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污染防治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在加快完善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有哪些变化、还面临哪些挑战?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侯立安进行了专访。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饮用水安全保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要重视新污染物

NBD:从您的视角来看,近些年我国在水污染治理及饮用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侯立安:近年来,我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00年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干流全线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水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建立和实施了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系列制度,制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法规。

工业水污染防治不断加强。截至00年,全国统计调查的涉水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共有套,化学需氧量去除效率97.3%,氨氮去除效率为98.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全面落实。截至0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城市里的“臭水沟”“黑池塘”基本消失。

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截至年,全国80%以上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和改厕工作全面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得到重视。年,生态环境部建成了约1万个地下水污染“双源”清单。01年我国还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地下水管理条例》,有效保障了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安全。

由于饮用水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统水源污染带来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从政策规划、标准制定以及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多举措并行,构建了饮用水源污染防治与安全保障体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得到了明显改善。01年,监测的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断面(点位)中,达标率为94.%,比年提升了3.8个百分点。

此外,随着新污染物在饮用水源中频繁检出,给饮用水安全保障带来了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也予以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uac.com/xgyhl/1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