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开平冲刺世界文化遗产
侨乡开平冲刺世界文化遗产
五岭之南、南海之滨的广东大地,是中国大陆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之一。从远古时期开始,岭南先民便浮舟出海,开始了海外贸易和交换。中世纪以来,陆续有广东居民乘木帆船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谋生,成为初期的海外华侨。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广东人出洋谋生进入高潮。在那些出洋历史较久远,华侨、归侨和侨眷人数较多的地区,构成一个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独具特色的侨乡。其中,以开平等为代表的5邑地区尤其著名。据最新统计,目前人口唯一68万的开平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就达75万人,散布于美、欧及东南亚等67个国家与地区。 久远的出洋史,人数众多的华侨、归侨和侨眷,对侨乡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广大华侨旅居海外,却心系故乡,将在海外的积蓄,源源不断地汇回家乡,养活家属,投资兴业,或捐建慈善公益事业,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侨乡的面貌为此“焕然一新”、“风气大变”。清末民初之际,包括开平在内的5邑地区的一些偏僻乡村,浩大华丽的洋楼别墅就成片出现;众多乡间墟镇,商贸经济繁荣兴旺一如广州,构成独特、繁华的“华侨经济”。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华侨众多”再次成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重要优势。众多侨资企业率先进入国门,成为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领头羊”。 广大留居海外的华侨,在文化上依然保持着民族性,将中华文化作为他们的“根”;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当地文化“通婚”,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从而构成“开放兼容、敢为人先;恋祖爱乡、团结奉献;重教尚义、实业兴国;克勤克俭、顽强打拼”的华侨精神和文化。与此同时,与海外更频繁、密切的交换,让西方的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生活方式首先通过华侨传入侨乡,民风率先开放。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会、沉淀,逐步构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笔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侨乡开平,华侨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被称作“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的开平碉楼,密布于开平城镇和乡村,多达1833座;纯欧陆风情或中西合璧的别墅、洋楼随处可见;由华侨捐资兴修的图书馆、学校,至今仍在“广启民智”,教化乡里;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等华侨名人的业绩精神,在故乡仍被广为传诵、记念与宏扬。这些宝贵丰富的华侨文化遗产,为侨乡打文化“侨牌”,推动旅游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专家认为,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最大的也是最显著的特点,更是广东文化中最有活力、最有创新潜力的一部分。开发华侨文化资源,研究、宏扬华侨文化和精神,将让华侨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资气力,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故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为新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政治文明建设、社会转型乃至现代化建设提供参照。 目击 5邑一隅 万国风情 行走在开平市城镇乡村,一座座高大坚固、造型独特、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也有两三座,连绵数十公里,蔚为大观――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开平碉楼。今年7月初,开平碉楼与澳门历史建筑群、殷墟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豫备清单”,有望在未来几年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广东终究有了首个“准世界文化遗产”。 在开平碉楼冲刺世界文化遗产进程中,开平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不断加大保护、修缮与开发力度,让一道道本来荒废的景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与几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前往那些作为申报点的碉楼群,无需再徒步走进村落田野,平坦宽阔的马路直通村口;也无需再忍耐蚊虫叮咬,各村落环境整洁优雅。 投资1.3亿元保护4碉楼群 几处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的代表性碉楼群,借“申遗”东风,焕发勃然生机。 在塘口镇自力村看到,多座碉楼、旧民居已得以修复,全部村落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各碉楼之间,修起了宽阔的石板道,村中还铺筑一个面积近千平方米的石板广场。旅游配套设施相当齐备,环境也得到极大的美化。从去年国庆节开始,开平对自力村碉楼群进行尝试性旅游开放,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百合镇马降龙、蚬冈镇锦江里、赤坎镇三门里的碉楼群,也都得到了相应的修复。 据介绍,经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专家联合审定,各级政府预算总投入1.368亿元,用于开平碉楼“申遗”5个申报提名地的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开平市表示,该市将以取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契机,加快碉楼整治、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等景点的旅游设施,力争年内对外开放有关景点。 中西合璧立园成AAAA级景区 立园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于1926年由当地旅美华侨谢维立用时10载兴修。立园以人名作园名,占地近2万平方米,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风格,是中国目前发现较为完全的中西合璧的名园。园中的碉楼群,也可谓开平碉楼的精品。 半个多世纪以来,立园历遭劫难,几近荒芜。直到1999年,园主夫人谢余瑶琼同意将立园拜托政府管理。开平市政府首期投资1300多万元,采取保古创新方式对其进行全面修缮,并找回散失的原立园物件,如瓷具、花盆等,还在立园对面的虎头山修建凉亭曲径,增加立园景致。2000年10月1日,立园开始局部对外开放,成为全部开平乃至5邑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为此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 看到,立园的旅游开发已相当成熟,园内建筑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都保存十分完好,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有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奇妙地用桥亭或通天回廊将3个区连成一体。几大主体建筑内部陈设几近保持原样,连厨房内的灶具、碗碟听说都是主人当年所用的原物。园内还保存大量艺术品,如晚清民间艺术家的大型彩色壁画、金漆木雕、灰雕、陶瓷塑像等。 古镇风情街建起影视城 赤坎镇位于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其中最早的建筑已有350多年历史。早年移民欧美等地的开平华侨,用国外工程师设计的图纸,融入本土建筑元素建成了大批商铺式楼房。虽历经百年风雨腐蚀,至今堤西路仍完全保存一段长达300多米的骑楼街,古老骑楼连绵成片,近600座,范围气势之大不亚于广州西关的骑楼,在省内小镇中更是罕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自《三家巷》第一个把镜头瞄向这个小镇以来,赤坎古镇便成为影视剧组拍摄旧广州、旧香港的最好场景,共有30余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让赤坎有了“电影街”的雅号。为了发展当地文化与旅游业,开平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心、广东润视影音公司等单位共同投资兴修的“三家巷”影视城,目前已基本完工。该影视城占地10亩,整体建筑依照电视剧《三家巷》的剧情、场景进行设计和兴修,主要建筑包括“洋买办”的洋楼、封建地主的大宅,和小市民阶层的周家宅,并设置当时的警察局、地下党活动场所等,完全依照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风格兴修,与赤坎古镇建筑连成一体。据介绍,30集电视剧《三家巷》将于近日在这里开拍。该剧拍摄终了后,这里将成为新的旅游景观。 华侨图书馆变靓丽景观 赤坎古镇有两座建于上世纪2三十年代的西洋式建筑,红墙绿瓦、庭院钟楼、秀花名竹,至今仍是古镇最气派最靓丽的景观。它们便是主要由华侨捐款兴修的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位于赤坎镇堤东潭江河畔,于1925年建成,当时藏书逾万册,包括《4库全书》等巨著及众多世界名著翻译本,并集有文物珍品。这座建于70年前的家族图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书馆,至今仍对公众开放,除提供阅览服务外,还常常展开各种活动并成为开平市华侨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点之一。 关族图书馆位于赤坎上埠,于1931年落成,由当时赤坎关氏族人及华侨捐资建成。图书馆楼高5层,楼顶有座大钟楼,现仍行走正常;外形以葡式设计为主体,极其精美壮观。70年间,该图书馆历经浩劫。改革开放后它又重新对外开放,除原有收藏的线装古籍、图片资料外,关氏华侨又捐赠了大批科学图书,更在此创办《光裕月刊》,加强各国华侨对故乡的了解。 爱国侨领故居环境整治一新 司徒美堂1868年出身于广东开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赴美国谋生,旅居美国69年,从一个华侨工人成长为侨胞拥护的爱国侨领。他身在异国,但一直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他17岁加入美洲致公堂徒美堂,而后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发动侨胞捐款,支援祖国人民抗战。1948年,他在香港发表了拥戴中共“五一号令”的声明,并发动华侨支持祖国人民的解放战争。1949年,司徒美堂作为海外侨领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司徒美堂故居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中股管理区牛路里,是一座三廊二房1厅的青砖白癜风可以治疗吗墙瓦顶建筑,建于清末,建筑面积180平方米。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司徒美堂故居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开平市为配合司徒美堂诞辰135周年纪念活动,投入130多万元对司徒美堂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对故居所在村的环境设施进行整治。如今,司徒故居已成为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记念一代著名爱国侨领,缅怀其光辉业绩的必到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uac.com/xgyhl/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3朵梅花领衔成都川剧界最强阵容登场川剧好听好看又好玩学生们直说没想到1
- 下一篇文章: 广东粤剧院情系灾区行动迅速积极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