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健康今日秋分,秋分节气养生知识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通过万年历我们可以看出秋分节气是年9月23日。秋分之日,过夜之后,日短夜长。二十四节气之秋分节气是秋天的中分点,从这天过后,白天的时间开始递减,夜晚的时长开始递增。秋分时节注意养生才能让身体更健康,那么秋分时节如何养生呢?养生要兼顾衣食住行,今天为您介绍秋分时节养生宝典,给你全方面的呵护!

秋分养生原则

一、多补水,去秋燥

秋分过后,暑热余气渐消,天气会越来越干燥,人们经常会感觉皮肤干涩、鼻子干燥、嘴唇干裂、咽干等情形。

秋季五行金当令,金对应五脏中的肺。所以这一时节的养生,重在益肺润燥。

所以,平时一定要多饮水、多喝汤、粥等,去除秋燥之气。王浩骅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喝水以“一次少量、多次缓饮”为宜。

二、及时增减衣物

秋分时节,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中午时候的气温有时候则堪比夏天。而且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每下雨后气温就会明显下降。

这样的天气情况,为了身体健康,就要及时增减衣物,早晚穿的多一些,以免着凉感冒;中午穿的少一些,以免上火。

这时候比较合理的衣着是:上衣是短袖+外套,下身长裤或长裙。

三、运动不可过量

金主收敛,秋天的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这一时节的运动也应该顺应这个规律,运动不可过量,运动项目也不宜太过激烈,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时适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是这个时节的首选,这样既可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四、心态要平和

秋分时节,虽然秋意尚浅,树叶尚未枯黄凋零,但空气中已经蕴含了一定的肃杀之气,这与金当令是分不开的。对人的情绪很容易造成影响。

尤其是刮风下雨的天气,更容易让人平添一份秋天的惆怅。再看看“愁”字是怎么写的,秋天的心啊,老祖宗造字可是都有说道的。

为了保持心态的平和,就用学会自我调节,听着舒缓轻快的音乐,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书,对情绪的调节很有好处;书法、绘画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打打太极、登高望远,都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五、饮食均衡,不盲目进补

秋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也就是平分了阴阳。养生时也要注意阴阳平衡,表现在饮食上,就是营养均衡,不可过量。

不少朋友经过了苦夏后,总觉得自己夏天摄入营养不足,需要好好补一补了。而这时节天气不冷不热,瓜果蔬菜纷纷上市,更是让人胃口大开,一吃就不可收拾,体重增加在所难免。

秋分起居养生须知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起居.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中医认为: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长寿老人一般睡眠时都呈侧卧.而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正确的睡眠姿势为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不容易出鼾声。

需要指出的是,秋季睡眠姿势的选择也须因人而异。如有些疾病患者却不宜采用右侧卧的方式。如心衰患者,则宜采用半卧位。脑血栓患者,侧卧会加大血流障碍,易导致血栓再发,而宜仰卧。胃溃疡患者,右侧卧,会大大增加胃部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的回流量,引起胃部灼痛,而宜左侧卧。高血压患者,宜加枕平卧,枕头一般高15厘米左右。肺气肿患者宜仰卧,头部略高,双手向上微伸,以保持呼吸通畅。

另外.孙思邈曾说:“夜卧常习闭口。”目的也在于使精气内存不散。因此,秋季睡眠尽量不要张口呼吸,以助秋季养收之道。

衣着要领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进入“秋分”节气.此后冷空气会逐渐活跃,“秋老虎”出现的几率也越来越小。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气温降低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应准备好换季的秋装。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可适时加厚衣服。秋天早晚凉,千万要注意别让“背”和“心”凉着,必要时,可先穿上夹背心或毛背心。

围巾保护喉咙口

颈前部即颈部的前下部分,就是俗称“喉咙口”,上至喉结的位置,下到胸骨上边,有些女性为了追求时髦穿低领衫,这个位置就正好裸露出来了。颈前部若被冷风吹到,就会造成颈肩部甚至全身皮肤小血管的收缩,若持续受寒,交感-肾上腺等神经内分泌系统就会立即产生应激反应,全身的应变调节系统也都会有所反应,导致抵抗力下降。这时候从呼吸道侵入人体的,或原本就在人体内的细菌、病毒就会伺机作乱,引发鼻咽黏膜局部小血管炎症,使血管运动功能紊乱、血流淤滞,还会造成颈后部、肩上区和肩胛区疼痛。一旦进入慢性阶段还会令组织的纤维发生改变,使局部循环更闭塞,导致头痛、头晕、反复落枕及颈椎病等。

慢性鼻炎、咽喉炎及气血管炎的患者在这个时期要格外注意颈前部保暖,扣紧衣扣,还要带上暖和的围巾,减少发病的几率。而丝巾美观,保暖御寒的功效却很差。

秋分节气饮食养生

一、阴阳平衡,营养均衡

秋分时节昼夜均等,所以我们养生也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使阴气平和,阳气固密。

“阴阳平衡”是中医的说法,其实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七天营养素”的平衡摄入。所谓“七大营养素”,是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水这七种营养素。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食欲大多有所下降,很容易缺乏营养,因此到了秋天,要保证营养的充足和平衡。另外,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也很要,要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适当调配。吃东西时,切忌狼吞虎咽,一定要细嚼慢咽,这样才能使肠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而且还有利于保持肠道内的水分,起到生津润燥的作用。

二、秋蟹膄肥,小心食用

秋分时节,是蟹肉最肥美、也最滋补的时候。螃蟹属上等名贵水产,肉嫩味美。不仅如此,螃蟹还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好几倍,而且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秋蟹如此营养美味,可是如果“不会吃”,反而会给健康造成损害,那么吃蟹都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不吃已经死了的螃蟹。螃蟹临死前和死亡后,其体内的组氨酸分解会产生组胺。组胺是一种对人体有毒的物质,而且螃蟹体内组胺的积累量会随着其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毒性也越大。更重要的是,即使螃蟹熟透了,组胺也不会被破坏。

第二,生螃蟹不能吃。螃蟹中很容易寄生肺吸虫、生吃螃蟹会使肺吸虫也进入人体内;另外,螃蟹好食腐败之物,各种病菌和毒素都会积累在其肠胃里,如果生吃容易引起中毒。

第三,内脏没去除干净的螃蟹不能吃。清蒸也好,煎炸也罢,烹饪前,不仅要氢螃蟹刷洗干净,还要把蟹腮、蟹胃以及蟹心等内脏清理干净。其中蟹腮长在蟹体两侧,成眉毛状条形排列,而蟹胃在蟹体的前半部,蟹腮和蟹胃都含有很多病菌和脏东西;蟹心则在蟹黄中间,与蟹胃紧紧连着,其味道苦涩,也要清除干净。

秋分时节4种最佳养生食物

百合

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增加液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大枣

据中医专家讲,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根据药理研究,大枣有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专家介绍说,大枣虽然味甘、无毒,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尤其内有湿热者,多食会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

红薯

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广西西部的百岁老人之乡进行调查,发现此地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每日食红薯,甚至将其作为主食。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功能。

枸杞

枸杞具有解热、治疗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疗效,而将枸杞根煎煮后饮用,能够降血压。至于枸杞茶则具有治疗体质虚寒、性冷感、健胃、肝肾疾病、肺结核、便秘、失眠、低血压、贫血、各种眼疾、掉发、口腔炎、护肤等作用。但是,由于枸杞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体质虚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秋分的习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杭州祭月风俗略同于北京,但谓祭月为“斋月宫”。“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民间供小财神,大不盈尺,并设有台阁、几案、盘匝、衣冠、乐器等物,此等物均缩小为寸余,俗称“小摆设”。

在广东祭月时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区有以芋头作供品的习俗。传说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曾用元朝统治者的头祭月亮,因“元”与“芋”音近,后来人们以“芋”代头。

南昌以往有句老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说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因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里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阴性,因此在拜月时男子是不能参加的。

2、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为什么春分或秋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容易竖立,也有人说,春秋分时节天气晴朗,人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动作也利索,有利于“竖蛋”成功。

有专家称,鸡蛋确实是可以竖立的,且并不仅限于春分、秋分时节,春分、秋分这两天,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竖蛋”成功的关键在蛋壳上面。鸡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以及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三角形,那么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另外,最好选择生下四五天的鸡蛋,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最有利于“竖蛋”。

3、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4、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5、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6、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秋分节气后养生“三防”

三防免伤身

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还必须注意“三防”。

一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二防运动损伤

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三防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肺主秋秋分十招养肺

1、要多喝水

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还可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除了多喝水,还可以多进食汤品来补水。莲子、芡实、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肺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作用,不妨常食。

2、饮食润肺

从中医的角度,百合、梨等食物有“润肺”的作用,中医的“肺”与西医的“肺”所指还是有区别的。中医所指的肺不单单指一个器官,比如中医认为“肺主行水”,比较通俗地说是指肺气有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功能。这里的“润”通俗理解为“滋润”。

中医认为,肺乃娇脏,润肺有助肺部的保健,所以秋季多吃一些如百合、梨、山药、白萝卜、荸荠等润肺的食物对身体的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3、做好保暖

肺位于胸腔,经络与喉、鼻相连。寒邪最易经口鼻犯肺,使肺气不得发散,津液凝结,从而诱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反复之下可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引发慢性鼻炎。

秋季肺气旺,这个季节适合养肺,但弄不好也容易对肺部造成损伤。因此,肺部不好的人,做好保暖很重要,及时增添衣服。

4、早睡早起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是秋季养生的一大原则。早睡是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昼夜温差较大,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服。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俞穴都汇合在背上,如果邪风侵入,容易中风寒。

另外,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办法。因为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的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因此,要尽量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5、按按穴位

秋属金,主肺,秋分之际要注意保养肺气。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约60次,然后再按摩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1-2组,可通鼻窍。

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正身闭目,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胸部檀中穴位置数十下,可请家人用手掌从背部脊柱两侧由下至上轻拍约10分钟,可畅快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6、冷水锻炼

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做些有氧运动,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但运动不可过于剧烈,以免大汗淋漓而耗伤津液。

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平时可以冷水洗脸、洗脚、浴鼻等,身体健壮的人还可以洗冷水浴等。

7、常练呼吸

秋季养肺首先就要多做深呼吸。每天清晨起床先站在窗口,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吸气时,最大限度向外扩张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最大限度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

呼吸要深长而缓慢,用鼻呼吸,每次深吸气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3-5秒,屏息1秒。每次5-15分钟,每天练习一两次。

8、常笑宣肺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大笑能使肺扩张,还可以清除呼吸道“浊气”。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氧气随着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充满活力。

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者及手术后的病人都不宜放声大笑、狂笑。

9、饭后慢走

散步,特别是快走属于有氧运动,能增强肺活量。中医认为,肺主气,肺功能强了,能更好地呼出浊气,吸入清气,让人神清气爽。

在每日晚餐1-2小时后,先慢走10-15分钟。然后找一环境安静、相对开阔的地方,站定后全身放松,两眼徐徐向前平视,双足迈开与肩同宽,双掌相搭掌心向上,放于肚脐下3公分左右的位置,吸气时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每天练习半小时,对健肺很有帮助。

10、少辛增酸

秋季饮食还要注意“少辛增酸”。也就是说,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肺火太盛。中医认为,肺火太盛会损伤肝的功能。因此除“少辛”之外,在秋天还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火的侵入。

秋分滋阴润燥食谱

1、雪耳玉米糖水

功效:清热滋润、养阴润肺、抗皱补血、养颜抗衰老。

做法:

①雪耳清水泡开,洗净去蒂,撕成小朵。

②玉米去衣洗净,把玉米粒削下备用;红枣去核洗净,枸杞洗净备用。

③煮沸清水,放入雪耳、红枣和枸杞,中火焖煮40分钟。

④加入冰糖和玉米粒再煮20分钟即可。

2、红豆莲子糖水

功效:补脾止泻、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健胃生津、去湿益气。

做法:

①红豆洗净浸泡3小时以上;陈皮用温水泡软;莲子去壳洗净(怕苦可以去芯)

②煮沸放入陈皮的清水,加入红豆煮20分钟。

③加入莲子煮至红豆绵软即可加入冰糖食用。

3、马蹄竹蔗糖水

功效:滋阴补肺、降火降压、生津解渴。

做法:

①茅根洗净;马蹄洗净去皮;竹蔗洗净切成小块;粉葛洗净去皮切块。

②放入适量清水中煮沸后改小火煮1-2小时即可。

4、南瓜紫薯糖水

功效:解毒清热,助消化,降血糖。

做法:

①南瓜去皮去籽切成小块;紫薯去皮切成小块。

②放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

③至南瓜和紫薯酥软,加入少量冰糖至融化即可。

5、银耳雪梨糖水

功效:滋补暖身、润肺止咳、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

做法:

①银耳清水泡开,洗净去蒂,撕成小朵。

②红枣洗净去核;雪梨洗净去皮切成小块。

③煮沸清水,加入上述材料煮开后用中火煮40分钟。

④银耳软烂后加入冰糖再煮几分钟即可。

进入秋分后,不要盲目进补,如果进补也要分清虚实,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心,否则便会适得其反。此外,进入秋分,我们这里说的这个“燥”是凉燥,所以在饮食方面应该多吃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如核桃、芝麻等。









































江西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山西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uac.com/xgyhl/1657.html